瞭解物價指數的真相
368
種物價漲相
消費者物價指數
的真實漲相
你是不是也這樣想?「感覺上」物價明明就漲很兇!
為什麼「體感物價」會和「物價指數」差這麼多?
到底兩者的差異是什麼?讓我們從三個面向開始了解吧
觀察
1
物價指數的計算和
人們的花費佔比有關
消費者物價指數(以下簡稱物價指數)
是由食衣住行育樂醫共
368個
品項所構成
但物價指數的計算
並
不是單純平均
368個
品項的漲幅
物價指數的計算會依據
全台家庭消費結構
來調整
368
個品項的權重
舉例來說每月花費是
100
元,花費較多的房租權重較大,花費較少的蘋果權重較小
權重大小除了反映人們如何分配花費
也代表每個品項對物價的
影響力大小
即使蘋果大漲
50%
,也只會讓物價指數漲
1%
但房租只要漲
5%
,就會讓物價指數漲
3%
368
+5%
+50%
$
100
$
104
由此可知,每個品項的漲幅
影響物價指數的程度都不同
但這和體感物價有什麼關係呢?
觀察
2
物價指數的計算方式
讓體感物價漲很兇
觀察過去
10
年台灣的物價變化
從上漲的品項數量來看
漲幅超過
30%
的品項高達四分之一
但因為每個品項的影響力大小不同
實際上漲幅超過
30%
的品項權重只佔
12%
換句話說,
雖然有
1/4
的品項漲很兇
但這些品項佔人們的支出比例並不高
漲幅>30%
的品項數
2013-2023
年
漲幅超過
30%
的品項數
觀察
3
「購買頻率」
也容易影響漲相判斷
體感物價漲得特別兇的另一個原因
和人們「
常不常買這個東西
」有關
我們將
368
個品項分成高、中、低購買頻率
分別觀察個別的漲幅差異
中、高購買頻率的品項
有將近一半漲幅超過30%
低購買頻率的品項則相對穩定
換句話說,
人們常買的東西漲得特別兇!
雖然人們常買的東西漲得很兇
但因為權重較小所以
對物價指數影響不大
權重較大的耐久性商品雖然沒什麼漲
但因為人們久久才買一次所以
感受不明顯
低購買頻率
每季購買不到1次
高購買頻率
每月至少購買1次
中購買頻率
每季至少購買1次
前往
368
種物價漲相大調查